不宜开车的时间段
凌晨:受人体生物钟的影响,在凌晨3至5时,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活动处于低潮,加上此刻道路上人车稀少,环境单调使人精神松弛,极易犯困。如果驾驶人为早出车而强迫自己起床,会给身体带来一系列不适应症和不良影响。彻夜行车更是如此,极易发生交通事故,体质差的驾驶人还会诱发疾病。据不完全统计,夜间所发生的交通事故,80%是在凌晨。
夏天午后:盛夏12时至14时,驾驶人经过一上午的紧张劳动后,大脑神经细胞已经疲劳,中枢神经的灵敏度减弱,同时,因气温太高,路面亮度对眼睛刺激较大,瞳孔缩小,使人产生昏昏欲睡的感觉。加上因天热睡眠不足,以及人体生物钟的作用,人的反映迟钝,注意力不集中,再加上路上行人稀少,驾驶人无意中提高了车速,这些都是造成交通事故的隐患。
黄昏后:日落黄昏后,路上行人、骑车人匆匆往家里赶,驾驶人在疲劳了一天后也想早点儿回家,于是不自觉地加快了行车速度。此外,黄昏时天黑得较快,而驾驶人眼睛的暗适应视力尚未充分形成。视距缩短,视力变差,即便打开车灯,因光线对比度较弱的物体容易被漏看,若驾驶人的视力差,患有夜盲症,就更容易发生交通事故。
不宜开车的天气状况
阴雨天:自然条件的变化对人的情绪有一定的影响,特别是阴雨天对人的情绪影响比较大。阴雨天时多数人都有困倦乏力,精力易分散的感觉,与天气晴朗时精神振奋、精力充沛、情绪高昂的情况有明显的差别,这是一个由人生理条件决定的规律。因此,阴雨天出现交通事故,除路滑、视线模糊等因素外,最主要的是与驾驶人的情绪变化有关。人体中有一种叫“松果腺体”的物质、它能分泌出松果激素,该激素具有调节人体内其它激素含量的作用,而“松果腺体”在阴雨天分泌出来的松果激素较多,从而导致人体内的甲状腺素、肾上腺素的浓度相对降低。这两种腺素一旦减少就会影响细胞的正常工作,造成人身体疲倦、睡欲倍增,大脑反映迟钝,识别力、判断力降低。此时对驾驶人来说最易出现交通事故。